[趕快起床吃早餐!]
小時候的週末,爸爸會最晚九點會把我們叫下樓吃早飯,明明吃完早餐也沒有要出門。
在基因中老早就具有照顧好下一代的基本設定了噢,很深的潛意識裡擔心孩子沒有東西吃、吃得不夠好,就會失去競爭力或死掉吶!
所以呀,疫情再怎麼嚴重,家中的長輩們依然會急切的衝到菜市場去群聚,希望讓幼小的子子孫孫們可以在家裡躲好,也不會餓著。
給阿嬤養的小孩總是會特別滋潤,一方面自己的孩子已成年,她這一脈的基因全指望在孫子女,另一方面年紀漸長也會希望在老年的時盡可能多付出,同時也會感覺自己還有價值,內在感到滿足。
在家裡,不準時提早起床吃早餐就糟了呢!
想問問,投胎成爸爸的人前世是不是都要先投胎成鬧鐘?難道不能基因裡面有同理心嗎?小孩和年輕人就是需要睡久一點哇。
其實,家長們也是有同理心噢,只是呀,生存危機大於同理心,爸爸媽媽深怕兒女一事無成,像是學校停學也沒辦法考試,有些家長擔心的並不是沒有學習,而是擔心下一代落後其他人而失去競爭力,但是冷靜下來,應該也不會因為差這幾個月就輸人一輩子,對吧?
有時候,人會被現實生活裡的生存危機淹沒,感覺紓困沒領到就立刻窮了,好像在家停學就輸在起跑點,其實呀,也不會的,多一萬三萬也不至於變得富有,重點在於平時有沒有好好的理財,是否保有賺錢的能力;而學習呢,真正重要的是保持學習的動力、保有對世間萬物的好奇心。
我覺得,堅持要兒女起來吃早餐,大致上有三個類型:
第一種是家規系列,主要是講究儀式感、規範感,屬於自我侷限多的家長類型,多半來自傳統家庭,職業有可能是軍人、公務人員、老師或主管階級。他們會說:
「在家就是要一起吃。」
「有煮就趕快起來吃,不然早餐會冷掉!」
「家裡規定按時吃飯,晚吃會卡到午餐。」
第二種是道聽塗說系列,比較是沒有主見的人,普遍上相信專業,喜歡看健康節目,盲目跟風,時不時變來變去,缺乏系統和理論依據,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也。他們會說:
「不吃早餐不健康。」
「早餐吃什麼最好。」
「睡太晚會影響身體的節律。」
第三種是擔心系列,內在有強烈的擔憂,複合了悻存者的偏誤,有可能會比較像充滿憂慮的老父親、老母親,總是深怕兒女失去競爭力、軟爛在家。他們會說:
「我都醒多久了你還在睡!」
「睡太晚,晚上會睡不著。」
「睡太多,沒出息;睡太久,人會變懶惰。」
當然,也有三種類型不同比例的混合款式。
關於睡眠這件事,每個人的需求差異極大,顯然每個人個性不同,有人粗枝大葉,三秒鐘就入睡,而有人情感纖細,睡前腦中有如千絲萬縷,半夜三點還睡不著,同樣是十點就寢,當然起床的時間是不一樣的。
又或者,工作型態迥異,有人是腦力活,需要休息的是感官與神經系統,做一些伸展操,舒展僵硬的筋骨,需要較安靜的空間;而有人是體力活,需要泡澡、按摩的舒緩,甚至還需要在吃飽喝足後,伴隨著音樂入睡。
然後呀,每一個人要修正看到別人與自己不一樣,就不順眼的毛病,尤其是自家人,自己不敢睡太晚、不敢休息,也試著練習允許自己可以睡晚一點,偶爾耍廢軟爛一下子。
接著,調整自己很主觀的倖存者偏誤,尊重與接納與自己不一樣的生存策略,並且保持同理心與生存危機的平衡。
最後是,當自己睡不著或早早醒來,不要去影響睡著的人,很多時候,他真的需要睡長一些,請儘量的保持安靜,溫柔的對待需要休息的人。
這個世界不僅僅是需要熱騰騰的早餐,還需要更多的溫柔。